第17章 军工萌芽(4/5)
次试射设置了沙袋掩体,所有人退到安全距离外。老孙头亲自操作,他沉稳地上膛,瞄准,扣动扳机——
枪声清脆,远处的靶心应声开花。现场爆发出欢呼声,但老孙头却没有加入庆祝的行列。他默默地检查枪管温度,记录各项数据,然后走向锻造炉,又开始准备下一炉铁水。
夜色中,陈长安望着炉火映照下老人佝偻的背影,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军工精神,不在那一两声枪响,而在这永不熄灭的炉火中;不在那一时的成败,而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第六节:标准诞生
随着经验的积累,军工生产逐渐规范化。陈长安根据老孙头的建议,起草了一份《武器制造检测规程》:
原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筛选,所有钢材需三次锻打去除杂质;
每根枪管必须经过\"油浸检测\"——灌满菜籽油后静置一日,观察是否渗漏;
每件成品必须经过三次空膛试击,确认机械结构可靠性;
试射时必须设置三重防护屏障,人员保持三十步安全距离;
建立生产记录制度,每件武器都有制作人标记,确保责任到人。
铁匠赵师傅还发明了一种土法检测装置——用麻绳将待测枪管悬空,以铁锤轻击,通过回声判断内部是否有裂纹或气孔。这个方法虽然原始,但在缺乏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却非常有效。
第七节:星火燎原
三个月后,军工小组已经能够稳定生产合格的步枪。每月产量从最初的两三支提升到了十支以上。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成功仿制出了第一挺轻机枪,虽然射速不如正规兵工厂的产品,但可靠性和精准度都得到了前线战士的认可。
李云龙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同志们,我们太行山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从今往后,我们不仅能修复武器,还能自己制造武器!\"
陈长安看着墙上贴着的生产统计表,上面记录着这几个月来的点点滴滴:总共修复枪支47支,自制步枪32支,仿制轻机枪2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次失败与重来,更是老孙头那双布满烫伤和老茧的手。
一天傍晚,陈长安发现老孙头独自坐在山坡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