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东北过冬(1/3)
放学后沈梦石径直来到修车铺,他要趁这段时间人少,赶紧把地震棚要用到的小炉子做好。先用铁斩在铁桶的中腰位置打上左右对衬的几个孔洞,然后量好尺寸,把细钢筋穿过打好的孔洞做为炉壁子使用,在找几个废铁片,围成几个简易的炉囱,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取暧炉子就做成了,提着新做好的炉子回到家,没想到院子当中的地震棚已经拆了,一问之下才知道,街道下了通知,地震已经结束,不用再住地震棚了。看着亲手制作的取暖炉,怎么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觉。
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积极准备过冬的必需品,学校和住家自然也不例外,但家庭的准备工作更为繁重,尤其是取暖用煤的储备。学校只需在白天的几个小时里烧煤,通常一个上午就足够了,而家庭则需要整晚都保持炉火不熄,以确保温暖。因此,炉子必须能够持续烧烤一整晚。然而,填满一炉煤通常只能维持大约三个小时的燃烧时间,之后炉火就会自动熄灭。如果每三个小时就需重新填煤,显然大大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因此东北地区的家庭发明了一种自动继煤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的方法是将煤与水混合,制成湿煤。在临睡前,使用湿煤封好炉子,炉中的底火在湿煤的作用下会慢慢烘干,从而重新引发煤的燃烧。这种方法显着延长了煤的燃烧时间。经验丰富的家庭会根据实际需要调配合适的湿煤比例,使得湿煤能够在一夜之间持续燃烧,直到早晨人们醒来,从而保证一整晚都有炉火的温热烘烤,让人们能够安稳地躺在温暖的炕上直到天明。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取暖问题,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湿煤的巧妙运用尽管成功地化解了夜半起身添煤的困扰,但与此同时,它却暗藏着一处隐患——必须时刻留意防止串烟事故的骤然降临。那么,何为串烟呢?原来,当湿煤被置入炉膛之中慢慢烘干之际,由于其燃烧不够充分,煤炭便会产生一种致命气体:一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难以察觉的气体,一旦在封闭的室内积聚至特定浓度,一场可怕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便极有可能悄然爆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煤烟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高度危险的气体,它能迅速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从而阻碍氧气的正常输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