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家族的希望(2/3)
推向了高潮。
锦江饭店承载着许多老一辈买办人的记忆,见证了他们的起起伏伏。能被邀请来锦江饭店参加这场宴会的亲朋好友,家族背景大多都不简单。
他们中不少人祖上都曾经富裕过,多数都做过海外贸易,家底殷实,风光一时。
那时候,买办家庭的荣华富贵在老一辈的记忆里还历历在目,提起当年自家在黄浦江边的洋房、码头上的生意,还有那些穿着旗袍或西装、操着一口流利洋文的后生,老人们以前总能聊上半天。
可是,经历了十来年的磋磨和时代变迁,到了如今这个年代,他们自身的财富和地位早已被磨平,曾经的辉煌只剩下了口耳相传的故事。
那些黄浦江边的洋房早就不属于他们了,码头上的生意也成了历史,家里的传家宝不是变卖了就是上交了,曾经的荣光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比较的东西,房子、票子、位子都差不多,谁也高不到哪儿去。
改革开放虽然带来了新机会,但对这些老一辈人来说,更多的只是看着年轻人折腾,他们早已没了当年的锐气,只能守着过去的回忆,偶尔在茶余饭后叹口气:“唉,想当年,咱们家那可是……”
话虽如此,可谁都知道,那“当年”早已回不去了。
于是,大家的目光和希望,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家里的子女身上。年轻一代的成就,成了这些落魄家族唯一的炫耀资本和翻身希望。
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的后代进了好单位,谁家的子女出国深造,成了老人们聚会时最热衷的话题。
每一个孩子的成绩和前途,都像是家族复兴的火种,能点燃老一辈人久违的骄傲。
尤其是像裴瑜这样拿下io金牌、直接保送北大的孩子,更是让整个裴家扬眉吐气,成了众人艳羡的对象。
裴烨的儿子裴荣,年轻时被下放到边疆待了那么多年,连大学都没能读上,在一众买办子弟中,算是最底层的“地板水平”。
那些年,边疆的艰苦生活几乎磨平了他的所有志气,回来后整个人被生活磨去了棱角,精神萎靡,事业无成,日子过得甚至有些潦倒,差不多已经废了。
他站在人群中,低着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