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今晚,就辛宪英吧(6/8)
没有棉花的。
到了冬天,如何御寒呢?
第一种办法,是动物的皮毛,非常昂贵。第二个办法,是多穿几层丝衣或者麻衣,保暖效果并不好,第三种办法,用木棉的“绵”保暖,或者用芦花、柳絮,那御寒效果就更差了。
完全可以说,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比棉花更为廉价和方便的御寒手段。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种植,让寒冷的冬天有廉价的棉衣,对寻常百姓的意义非常重大。
棉布也很好啊!
比价格,它比丝绸便宜得多。论舒适,麻布衣料完全没办法和棉布相比,简直是最适合古代寻常百姓的衣料了。
事实上,别说古代了,在华夏后世的五六十年代,人们也是以棉布的衣料为主。
那么,为什么富楼沙既有棉花,又有精美的棉布,而没传到华夏去呢?
很简单的道理,这时代的人,习惯了处理麻、丝等长纤维的原料,对处理短纤维的棉花有些无能为力。
现在棉布的成本还在丝绸之上,只能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存在。
而能御寒的棉花本身呢?
现在还没有经过一代代的改良,只能在温暖的地区生存。在华夏北方地区,是无法种植的。长途贩运,仅仅帮助贫民百姓御寒的棉花,对商人们来说是不划算的。
不过,没关系。
天策军统治了西域和贵霜,既组织奴隶们修路,又肃清了沿途的匪患,还避免了无数国家之间的重复税收。现在,从贵霜贩运棉花,到华夏境内贩卖,已经是一项有利可途的生意了。
至于棉布?
这不是有姜耀吗?
这不是有马钧吗?
姜耀爱好历史,对黄道婆改进华夏棉花纺织技术,那段历史书上叙述,还是很清楚的。
比如说,黄道婆将手摇的轧花车,变成了手摇脚踏的轧花车。比如黄道婆,将弹棉花的一尺小弓变成了四尺长弓,比如说黄道婆将一绽纺车,变成了三绽纺车……
你要是让姜耀自己设计这些机械,姜耀当然做不到。但是,马钧做得到啊!
看了富楼沙城内的纺织工坊里面纺织棉花的器械,听了姜耀的描述后,马钧简直对姜耀佩服地五体投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