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闽北会馆(3/4)
花。
只有那些捐钱建学校,祠堂的华商才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可问题是,郑毅他一分钱也没捐啊!
他手里一共就一百四十万,那是人家陈先生和李孝式给他创业的,而且他也确实有用,对他来说再多的钱用来搞实业都不够,又怎么可能用来搞慈善呢?
钱,明明是其他人捐的。
尤其是那些拉车的车夫,掏大粪的苦工。
是这般一块一块,一毛一毛的汇过来的。
但却莫名其妙的让他赚了名誉,成了货真价实的商会会长。
这些个拉车的福清人,以一种郑毅完全没有想到的方式,震撼了他。
当然,郑毅也清楚这其中必然有算计,甚至是钱绮雯在算计他,怎么看,这事儿都有一些蓄谋已久的味道。
小学教育对福清人来说本来就是刚需,福清人之所以很难抱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闽北地区的口音既特殊,又贼多。
最夸张的地区,可能隔壁相邻的两个村,也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口音。
虽然大体上可能类似于苏州话和上海话之间,放慢速度好好说还是能交流的,
但巨大的语言差异之下让闽北人之间确实是很难像闽南人那样紧密团结,甚至到了新客来南洋时会有不认识的老乡无条件资助的地步。
所以上学,学习北京官话,这就是他们福清人的刚需。
有没有郑毅,这些学校都会建的。
区别只是让他挂了个荣誉校长的名,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以为建学校的钱他其实出了大头而已。
福清人在南洋是个受人欺负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实在是太想要有个能担事儿的会长来给自己做主了。
在南洋这种几乎无政府状态的社会里,商会会长是非常重要的,抱团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不容易,他们闽北出了郑毅这么样的一个人,有没有钱不说,有影响力却是肯定的,而且赚的钱不但是干净钱,还都是发达钱,先进钱,高级钱。
这大腿不抱等什么呢?
而且大家都是有小心思的,技术这东西毕竟是需要传承的,工厂生产也毕竟是要招募工人的,先把郑毅摁在闽北商会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