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清辉玉箫,遥思伊人(1/4)
夜已深沉。
徐州城的喧嚣渐渐褪去,只余下更夫单调的梆子声,和营中远处隐约传来的巡逻士卒甲叶摩擦的轻响。我合上最后一卷关于屯田的文书,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烛火摇曳,将我的身影长长地投在身后的墙壁上,形单影只。
白日里的种种,军务的繁杂,与陈元龙父子间的微妙周旋,和关、张二将军在磨合中碰撞出的火花,此刻都如同退潮的海水,暂时离开了我的思绪。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弛的可能。
我推开书房的窗,一股清冽的夜风带着晚秋的凉意涌了进来,驱散了室内的沉闷。庭院中,月华如水,静静地洒在石阶、芭蕉叶和那几丛尚未完全凋零的秋菊上,勾勒出一片朦胧而宁静的银色世界。
目光不自觉地,落向了书案一角那个精致的锦盒。无需打开,我便知道里面安放着什么。那是一管通体温润的玉箫。
伸出手,指尖触碰到微凉的锦缎。迟疑了片刻,我终究还是将其取出。月光下,玉箫泛着柔和内敛的光泽,仿佛凝聚了千百年的清辉。箫身上,细密的纹理如同流动的溪水,在指尖下传递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润与厚重。
这并非凡品,而是故大儒蔡邕先生的遗物。
而将这管承载着一代文宗风骨与哀思的玉箫交到我手中的,正是他的女儿,那位名满天下的才女——蔡琰,蔡昭(文)姬。
思绪不由得回到了那日。也是在徐州,也是这样一个相似的夜晚,或许月色还要更朦胧一些。彼时,她刚刚经历辗转流离,在家国剧变、骨肉飘零之后,暂得一处安身之所。那时的她,眉宇间尚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忧郁,眼神清澈,却深藏着看透世事的沧桑。
我记得,她将这玉箫递给我,当时想要推辞,如此贵重之物,又是先辈遗珍,我何德何能?
她却只是微微摇头,目光清澈地看着我:“乱世之中,金玉易碎,诗书蒙尘。唯有托付于能识其价值、亦有能力守护之人,方是最好归宿。将军于我父女,有活命安身之恩,此物,权当琰一点心意。更何况……”她顿了顿,唇边泛起一丝极淡的、带着些许苦涩的笑意,“……睹物思人,于我而言,或许太过沉重。”
那一刻,我从她眼中读懂了太多。失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