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士族暗流,微妙平衡(1/4)
徐州的秋日,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陈府庭院中精心修剪过的花木上,留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香,混杂着从内堂飘来的茶香,营造出一种世家大族特有的娴雅与从容。
今日,我应陈珪之邀,前来陈府“品茗叙话”。
自领徐州别驾,总揽州事以来,这已不是我第一次与陈氏父子进行类似的会面。陈珪,字汉瑜,老成持重,在徐州士人中威望素着;其子陈登,字元龙,年轻有为,才气纵横,早已名声在外。这对父子,可以说是徐州本土士族势力的核心代表。他们既是我稳定徐州局势不可或缺的助力,亦是我推行新政、巩固权力过程中必须谨慎对待的潜在制衡力量。
步入布置典雅的厅堂,陈珪已端坐主位,身着宽袖深衣,须发虽已微白,但精神矍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陈登则侍立一旁,青衫儒雅,目光锐利,见到我来,父子二人皆起身相迎,礼数周到,一如既往。
“子明(陆昭表字)来了,快请坐。”陈珪抚须微笑,指了指旁边的客位,“今日得闲,特邀景明来尝尝新到的阳羡茶,顺便聊聊近况。”
“汉瑜公盛情,昭敢不从命。”我依礼落座,目光平和地扫过父子二人,微笑道:“近来州中诸事顺遂,皆赖汉瑜公与元龙兄鼎力襄助,以及玄德公(刘备表字)仁德感召,百姓归心,方有今日局面。”
我特意提及刘备,这位名义上的徐州牧。自从我设计助他击退南下的曹军,稳住徐州阵脚,又以“军政分离,各司其职”为名,掌握了徐州实际军政大权后,如何处理与他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士族们对他的态度,便成了维持徐州内部稳定的关键一环。刘备以他“皇叔”的身份、仁德的名声,在民间和部分士人心中仍有相当分量。陈氏父子对此心知肚明,此刻听我主动提及,陈珪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光。
“景明过谦了。”陈珪亲自为我斟茶,茶汤澄黄碧透,香气清冽,“玄德公宽厚,然徐州能迅速恢复元气,仓廪渐实,流民得安,皆是景明调度有方,推行屯田、整饬吏治之功。老夫与元龙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拾遗补缺罢了。”
他这话语,既是肯定我的功绩,也是在巧妙地提醒我,他们的“绵薄之力”是不可或缺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