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众帝怒斥大清废物,天幕带来筑新华夏流程(2/4)
。)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理念的破产,让人们意识到工业化还需要民主制度与思想来配合。)
壮志殉变法
(公元1911年,三民主义提出)
(三民主义打破了儒家“君权神授”的思想桎梏。让“天下为公”有了思想上的理论框架。)
擎三民麾帜
(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以武装终结帝制,为民主共和扫清政治上的阻碍。)
首义激四遐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以“主权在民”的共和体制,将“家天下”重新归政于“公天下”。)
约法换新,帝制散成沙
】
“难道大清注定要亡?”
这一刻,乾隆心如死灰。
自己千方百计抵制那群蛮夷的思想传入,防止天下反满。
但,未曾料到,国内以文字狱为手段,达到了遏制思想革新,却反遭外族欺凌。
站在近代门槛上的乾隆,面临的选择只有接纳与否。
而身处君主专制发展期的,对于无用的清廷只有愤恨。
“猪一样的君主,败坏天下!”
刚刚被夏无且救醒,卧躺在榻上,依旧让始皇忍不住吼出声。
“悠悠苍天,何薄于朕?”
转瞬,他有些灰心了。
再次迎来了“家天下”的毁灭性打击。
他不意外,但是他不甘心如此啊!
想他生于异国邯郸,受尽白眼与冷落。
13岁随母回国继位,费尽心力,先斗嫪毐,后诛吕不韦。
一生如履薄冰,咬牙坚持才收拢了大秦最高权力。
然后,又是十年殚精竭虑,同山东六国豪杰斗智斗勇,才能一统华夏。
为避免华夏文明再陷入诸侯混战,宵衣旰食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力图在各个方面革新,保护大秦永昌。
政治制度方面,设定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集权中央;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促进财富发展;军事方面,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和灵渠,保障华夏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