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新挑战和姜闻(3/5)
在这些创新技术的加持下,现在路江就可以一小部分用黄博的路数,其余用传统第三人持镜的方式拍摄。
前者用于第一人称视角和狭小空间拍摄,做到极限还原效果,后者负责其余大部分镜头。
当然这也会带来人工和单人设备转接的问题。
对此路江也已经安排好了节点。
也就是在某几个镜头下,用人工的方式实现设备转换。
总体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涉及到大量的调度排演工作。
但拍摄出来的视觉效果会很不错。
可以尽最大可能突出电影一镜到底以及第一人称的奇妙观感。
司徒兆敦听后,对路江也更加看好了一些。
像这种实验性质的电影,要的就是导演个人艺术风格或者是制作技术上的探索。
如今路江在制作技术上勇于尝试还有了创新成果,这就相当了不起。
他甚至在想,这片子最后呈现出的效果真要不错,他都敢往欧洲三大电影节去投,没准光凭一镜到底能捞个奖回来!
只是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在讨论完制作端的问题后,司徒兆敦直接建议:“一镜到底用在这种主题上有些浪费了,你想想办法把剧本主题再精简升华一下。”
“精简升华?”
“对,你现在这个剧本啊,露大腿,胸罩塞钱,喝酒喝酒喝酒额,有些浮夸,这不是说不好,我也不是什么保守的人,但终究是少了些内里。
我看你呢也是有意探究了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贫富、阶层、青春、朋友、苦难,五个包厢五个小世界,总体来说比你那些v剧情肯定是要好的,但都探究地不深,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我的建议是你就主攻一个主题,比如阶层,或者就是人生,五个包厢或者四个包厢就围绕这个来展开,把不同的阶段做得细一点,再一镜到底展现”
路江听后,第一反应居然是五月天的《干杯》v。
现在具体细节记不太起来了,但那时候初看,确实被感动到了。
第二个想到的是另外一部短片,讲的是阶层的,但同样记不清了。
高希希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