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新挑战和姜闻(2/5)
拍摄纪录片远比电视剧和电影辛苦,因为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既然是真实,那就得实地拍摄,实事求是。
前些天他刚刚带了一批学生拍完关于春运、春节相关题材的片子,走了6个省,除夕都是在外面过,直到昨天才回来。
这也是这么些天高希希一直没有消息的原因。
喝了一壶茶后,话题这才来到路江的《不醉》上。
司徒兆敦首先就是问了怎么实现十六分钟的一镜到底。
“你这分解图里有许多狭小空间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转换的镜头,你应该知道按照现在的技术,这些镜头只能用剪辑实现,一镜到底的情况下实现难度却很大,你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大的难度?”
司徒兆敦皱着眉头很是有些严肃。
他说的就是《不醉》中,前一秒镜头还在拍黄博后脑勺,下一秒镜头转了一百八十度,拍起了黄博的正脸,接着又转一百八十度,以黄博的视角,也就是后世“脑袋上长摄像头”的视角拍摄,主角的两只手还能从镜头后伸出,做到完全的第一视角既视感。
这种镜头对后世来说很容易实现,因为摄影设备已经微型化。
放在现在其实也能实现,并且难度也不大,只要分段拍,最后后期剪辑即可。
但现在路江却是要搞一镜到底,而且还是狭小空间,这难度就大了。
司徒兆敦很想知道路江到底是天马行空一拍脑门瞎想出来的点子,最后却实现不了,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手里已经有把握的。
路江没卖关子,照着分镜图详细说了办法。
黄博拍摄时候是用了斯坦尼康稳定器+数码摄影机拍摄。
全套设备架设在一个人身上,重量可接受,操作也方便,全程几乎都是黄博自己控制镜头。
这样的拍摄方式要是再放时间后就更容易实现。
一部手机,一个小型手持稳定器即可。
但现在毕竟是99年,光是数码摄影机这一块就实现不了。
用胶片摄影机又大太重,没法单人独立完成。
好在金手指也给了一些小技巧和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放在十年后是不值一提的,但放在现在代表的就是“创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