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校园双学霸(有点难读懂)5(1/4)
晶格生长(大学篇)
b大化学楼的核磁共振仪全年无休地震颤着,林软在操作台前记录碳谱时,夏禹纪的白大褂下摆正扫过她脚踝。他们共用着同一台工作站,屏幕左半边是她的量子点合成方案,右半边闪烁着他设计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用十八烷基膦酸替换油胺试试。\"夏禹纪突然倾身按下保存键,温热的咖啡气息漫过她后颈。林软在离心机轰鸣声中点头,顺手将他的浓硫酸试剂瓶挪离通风橱边缘三厘米——这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安全阈值。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决赛前夜,林软在实验室搭起行军床。夏禹纪凌晨三点推门进来时,她正用液氮冻存最后一批纳米晶。他沉默地拆开急救箱,用显微外科手法处理她指尖的氢氟酸灼伤,绷带缠绕角度精确如晶格常数。
\"你的理论计算少算了个范德华修正项。\"他将修改后的文献塞进她背包侧袋,顺手挂上李斐寄来的护身符——其实是盖革计数器改装的幸运符。黎明破晓时,他们的联名论文正在《acs nano》审稿系统里流转,致谢栏藏着用siles分子式写的告白。
国际会议的报告厅冷气太足,林软捏着激光笔的手微微发抖。夏禹纪突然起身调整中央空调,深灰色西装掠过她手背,胸针是高中那枚金质校徽改装的。当她讲到协同效应时,他同步在会议手册空白处画出电子轨道叠加图,箭头最终指向她无名指第二指节。
茶歇时新加坡教授赞叹他们的默契,夏禹纪将马卡龙掰成两半:\"我们共享脑神经突触五年了。\"林软低头啜饮咖啡,发现杯底糖块排列成密堆积模型——正是她凌晨修改的量子点结构。
拓扑绝缘(成就篇)
大四的初雪落满质谱仪外壳时,他们合作的钙钛矿论文成为《nature》封面故事。期刊插图是夏禹纪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绘制的爱心,每个铯原子间距都对应林软某次重要实验的时间节点。程泽把当期杂志塑封在篮球上,李斐则在p大论坛发起\"如何拆解诺贝尔奖级狗粮\"的课题。
保研面试那天,林软推开办公室看见五位院士,却在对面的液晶屏发现实时联线的夏禹纪——他正在德国同步辐射中心调试装置。当被问及未来规划,三十八楼窗外突然飘来无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