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勇敢的鄂伦春》(2/4)
)。
政府也给他们安置了农业,部分家庭在定居点种植土豆、玉米等作物,但狩猎文化仍占主导。
这时鄂伦春族的经济,仍以“狩猎+采集”为主,农业和林业为辅。
在1975年的总人口,大约4000—5000人(根据历史资料,1953年普查为2262人,1982年普查为4103人,1975年应介于两者之间)。
大多数的鄂伦春族人,都被政府安置在呼玛县、黑河市、逊克县,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如阿里河镇、大杨树镇)。
他们所说的语言,使用的是鄂伦春语(属满-通古斯语族),但1970年代之后,汉语普及率已较高。
他们的传统信仰是萨满教,但文革期间萨满活动被禁止。
他们所居住的地方,部分家庭仍保留“斜仁柱”(桦树皮帐篷),但多数已住进政府修建的木屋或砖房。
一路上,莫桑跟李安还有李守田,一边赶路,一边给他们普及关于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一些禁忌。
在1975年,鄂伦春族虽然已经逐步实现定居化,但部分猎民,仍会按季节进入原始森林狩猎。
他们在山中临时居住的传统房屋,依然沿用了古老的名称—— “斜仁柱”(xié rén zhu),(汉语也音译为“仙人柱”或俗称“撮罗子”) 。
在鄂伦春语,原意为“木杆支起的房屋”,直接体现其结构特点。
尽管政府已为鄂伦春族,修建了固定村落(如砖木房),但狩猎习惯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
在政策的默许下,当时政府允许猎民在狩猎期(如秋冬捕猎旺季)暂时进山,使用传统斜仁柱作为临时居所,作为深山猎场的“移动营地”,通常搭建在背风、近水源的林地中。
居住时间短则数日,长则整个狩猎季(约1-3个月)。
猎民在斜仁柱生活期间,家属通常留在村内,由男性或小群体进山,猎获的皮毛、肉类会带回定居点加工或交换。
这一时期(1975年)的斜仁柱,是传统狩猎文化与政策过渡期的独特见证,如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
三个人往更深处的大兴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