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漫长的等待与多线作战(1/4)
随着“天枢一号”c的设计数据——那份凝聚了启明芯最高技术结晶、价值数千万美元的gdsii文件——通过加密专线,安全无误地传送到了台积电位于新竹的先进晶圆厂后,整个硬件研发团队,特别是负责芯片设计的工程师们,终于迎来了一段极其难得、却又五味杂陈的“平静期”。
芯片制造的物理过程,遵循着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时间周期。从光罩制作,到数十道复杂的光刻、蚀刻、离子注入、薄膜沉积等工序,再到最终的晶圆测试(cp测试)和切割封装,整个过程通常需要25到3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对于“天枢一号”的硬件本身,工程师们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他们无法加速物理规律,只能像焦急等待孩子出生的父母一样,默默祈祷,并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儿”(芯片样品)的“体检”(brg-up测试)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然而,对于整个启明芯公司而言,这“漫长的等待”期,却绝非休整期,而是火力全开、多线作战的关键冲刺阶段!
林轩非常清楚,决定“北辰”计划成败的,绝不仅仅是“天枢”芯片能否一次流片成功。操作系统的完善、开发者生态的培育、ipo的顺利进行、以及现有业务的稳定运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需要在这宝贵的三个月窗口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战线一:“北辰”os v10冲刺!
香港,“蜂巢”基地。
张明和他麾下那支日益庞大的操作系统团队,进入了“北辰”os v10正式版发布前的最后攻坚阶段。
虽然核心内核和ui框架已经在fpga原型平台上初步跑通,但要将其打磨成一个能够面向普通消费者、稳定可靠、体验一流的商业级操作系统,还有海量的工作需要完成。
bug修复与稳定性提升: 测试团队通过自动化压力测试和早期开发者反馈,提交了数以千计的bug报告。内核、驱动、ui框架、核心应用……各个模块的工程师们,都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着debug和修复工作。目标是在v10发布时,消灭所有已知的严重和主要级别的bug,确保系统的基本稳定性。
性能优化与流畅度打磨: 在功能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性能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