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第一滴血 - 送往晶圆厂(1/3)
林轩的最终指令,如同一道军令,在启明芯内部迅速传递。
深圳研发中心,负责“天枢一号”c物理设计和最终数据准备的后端团队,立刻进入了高速运转的最后阶段。他们的任务,是将那个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心血、在eda工具中以复杂逻辑和电路图形存在的、规模高达数十亿晶体管的芯片设计蓝图,转化为晶圆代工厂能够直接用于制造光罩的、被称为gdsii的物理版图数据格式。
这是一个极其关键、也极其容易出错的环节。gdsii文件是芯片设计的最终“物理体现”,任何一点微小的错误或数据损坏,都可能导致生产出来的硅片变成废品。
后端团队的负责人张伟,此刻正亲自坐镇数据处理中心。他的眼睛布满血丝,但眼神却异常专注,紧盯着屏幕上正在运行的gdsii数据生成脚本。
“启动最终版图数据导出……”工程师在控制台敲下命令。
启明芯自主研发的“盘古”eda平台,开始执行这项复杂而耗时的任务。它需要将包含芯片从底层晶体管到顶层金属互连所有层级的、极其庞大的物理版图数据库,按照严格的gdsii格式标准,转换、压缩并输出。
这个过程持续了数个小时。服务器集群的指示灯疯狂闪烁,庞大的数据流在内部网络中奔腾。
“gdsii主文件生成完毕!大小……687 gb!”一位工程师报告道。
接近70gb!这仅仅是描述一颗指甲盖大小芯片物理结构的数据量!可以想象其内部的复杂程度!
“立刻开始进行多重校验!”张伟下令。
校验过程同样严谨到近乎苛刻:
文件完整性校验: 使用d5、sha-256等多种哈希算法,对生成的gdsii文件进行校验和计算,确保文件在生成和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比特级别的损坏。
语法与格式校验: 使用专门的gdsii语法检查工具,确保文件格式完全符合标准规范,能够被代工厂的光罩制作系统正确识别。
第三方工具交叉验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甚至还使用了来自cadence或ntor graphics的第三方gdsii读取和分析工具,对“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