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天枢”流片前的最终决策(1/4)
时间进入2006年初春。
启明芯深圳研发中心,那间象征着公司最高硬件设计水平的c设计与验证部门,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
经过数月的最终打磨、极限冲刺和反复验证,“天枢一号”(tianshu-1)c的全部设计工作,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所有的功能模块通过验证,所有关键时序路径满足要求,功耗和面积控制在预算之内,物理版图通过了台积电65纳米工艺最严苛的drc\/lvs检查……
理论上,这颗承载着启明芯智能手机梦想的芯片,已经达到了可以交付流片的状态。
然而,在按下那个代表着数千万美元投入、并且“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最终按钮之前,还有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决策程序——由公司最高层,对这次流片进行最终的风险评估和授权。
林轩的办公室里。
只有林轩和赵晴鸢两人。陈家俊和李志远则通过最高安全级别的视频连线,接入了会议。
气氛异常安静,甚至能听到窗外微弱的风声。
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天枢一号”项目的最终签核(sign-off)报告摘要。
“l,grace,”陈家俊的声音从屏幕中传来,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后的踏实,“经过全体硬件和验证团队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天枢一号’的设计和验证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所有的sign-off检查项均已通过。按照目前的评估,芯片的功能、性能、功耗指标,均达到了我们最初设定的目标,甚至在某些方面,例如gpu性能和低功耗设计上,还有所超出。”
“李博士的eda平台,在这次研发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陈家俊补充道,“特别是软硬件协同仿真和形式化验证工具,帮助我们提前发现并解决了很多极其隐蔽的系统级bug,大大提高了我们首次流片成功的信心。”
李志远也简要地确认:“是的,从eda工具的角度来看,‘天枢一号’的设计质量非常高,所有流程都已顺利完成,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也经过了反复校验,可以确认,设计数据本身已经达到了交付晶圆厂的标准。”
技术层面的准备,已经做到极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