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蜂巢”基地的扩张与保密(2/4)
与早期aa界面或webkit内核开发的核心工程师(如果林轩能挖到的话),有人机交互领域的学术权威,甚至还有几位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方面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三百多人,很快就突破了五百人,并且朝着一千人的规模迈进!
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技术背景、不同文化习惯的顶尖大脑汇聚一堂,既带来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和技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
张明作为“北辰”os的总负责人,感觉自己仿佛一下子从一个“项目经理”,变成了一个管理着“联合国”的“总司令”。
如何让习惯了微软“按部就班”流程的工程师,适应启明芯“快速迭代”的节奏? 如何让来自开源社区、崇尚自由分享的黑客,遵守公司严格的保密制度? 如何让说德语的内核专家、说法语的图形专家、和说中文的驱动工程师之间,实现高效顺畅的技术沟通? 如何在新员工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保持统一的技术规范、代码风格和质量标准? 如何防止信息在不同团队之间形成壁垒,同时又要确保核心机密不被泄露?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足以让最优秀的管理者焦头烂额。
小张和负责“蜂巢”日常运营的王经理,以及从总部调来支持的人力资源和项目管理专家们,几乎是绞尽了脑汁。
他们推行英语作为内部官方工作语言,但同时也鼓励建立多语言的技术讨论小组。 他们建立了基于git(或当时类似的先进版本控制系统)和内部协同平台(集成项目管理、bug追踪、wiki知识库)的高效开发流程。 他们定期组织跨团队的技术交流会、代码评审会(de review)和架构设计研讨会,促进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 他们为新加入的国际专家配备了专门的“文化导师”(通常是经验丰富的本地工程师),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环境。 他们甚至还在“蜂巢”内部设立了小型的健身房、咖啡厅、休息区,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包容、同时又充满战斗激情的工程师文化。
保密红线的“步步惊心”
团队规模越大,人员流动越频繁,保密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尤其是在“北辰”计划需要对公司内部绝大多数员工都保密的情况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