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盘古之心,eda启航(5/8)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林轩斩钉截铁地宣布,“我的目标是,在未来半年,最多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内,集中我们最强的算法和软件力量,开发出我们自己的、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布局布线(p&r)工具的内核原型!”
“为什么是p&r?”他没有等大家提问,便自问自答,“因为p&r是连接逻辑设计(前端)和物理实现(后端)的关键桥梁!它直接决定了芯片最终的性能(时序)、功耗和面积(ppa),尤其是在高密度、低功耗的数字电路设计中,p&r的好坏至关重要!”
“我们未来主攻的方向,无论是p3、vcd这样的消费电子芯片,还是更长远的通信、计算芯片,都对低功耗、高集成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现有的商业p&r工具,虽然功能强大,但在针对特定工艺(比如台积电的某一代os工艺)进行深度优化、以及在满足极端低功耗约束条件下的布局布线策略方面,并非尽善尽美,或者说,它们为了通用性,牺牲了太多可定制化的空间。”
“我们要做的p&r工具内核,不需要追求大而全,但必须在几个关键点上做到极致:”
“第一,深度结合工艺特性。它必须能够深度解析和利用主流代工厂(比如我们现在合作的台积电)提供的pdk信息,理解晶体管的电学特性、互连线的寄生参数、设计规则(drc)等细节,并将其融入到布局布线的每一步决策中,实现真正的‘工艺感知’设计。”
“第二,面向低功耗优化。在布局阶段就要考虑门控时钟、电源门控等低功耗技术的物理实现,在布线阶段要优化时钟树和电源网络的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动态功耗和静态泄漏功耗。”
“第三,高效的时序驱动。必须内置精准、快速的时序分析引擎,在布局和布线过程中,实时评估和优化关键路径的延迟,确保芯片能够满足设计频率要求。”
“第四,智能的布线算法。能够应对未来更高密度、更多布线层数的挑战,有效解决布线拥塞问题,同时考虑信号完整性(如串扰、延迟)的影响。”
接下来,林轩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技术阐述。他没有保留,将自己脑海中(实际上是来自未来的)关于现代p&r工具的核心算法思想和关键技术点,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