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启明二号”终极验证,决战0.35微米(3/5)
这终极验证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另一个关键的战略决策,也摆在了启明芯最高管理层的面前——“启明二号”最终采用哪种制造工艺?
在一间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港海景的会议室里,林轩、赵晴鸢、顾维钧、陈家俊四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这个关乎数百万美元投资和产品未来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根据我们后端团队和台积电那边的沟通结果,”陈家俊首先发言,他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精神依旧亢奋,“台积电的035微米四层金属os工艺(可能代号为cln35)已经具备量产能力,虽然初期良率可能不如更成熟的05微米,但他们承诺会给予我们重点技术支持,帮助我们快速实现良率爬坡。从设计的角度看,采用035微米,可以让我们芯片的面积缩小近30,性能提升至少25,功耗降低超过30。这个优势非常明显,足以让我们与竞争对手拉开代差。”
顾维钧也表示支持:“从模拟电路的角度看,035微米虽然对噪声和匹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其本身更高的晶体管速度(ft)和更低的寄生电容,也有利于我们实现更高性能的音频dec和b phy。我们有信心克服相关的设计挑战。”
技术派的两位核心负责人都倾向于采用更先进的工艺,以追求极致的技术指标。
然而,赵晴鸢从财务和风险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刚和台积电的业务代表确认过,”她看着手中的报价单,眉头微蹙,“035微米工艺的掩膜(ask set)费用,几乎是05微米的两倍,接近一百万美元!而且,初期的晶圆(wafer)价格也更高,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良率风险,这意味着‘启明二号’的前期制造成本将非常高昂。我们pioneer v2的定价策略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同时,这也将占用公司更大比例的现金流。考虑到我们‘龙芯一号’也即将进入量产爬坡阶段,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我们必须谨慎评估这个风险。”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另外,采用更成熟的05微米工艺,虽然性能指标会打些折扣,但风险更小,成本更低,上市速度可能更快。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追求那20-30的极致性能提升?也许更稳妥的方案是……”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