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加速冲刺 - “启明二号”剑指 tape-out(2/4)
噪声通过电源或者衬底耦合过来了!”
顾维钧表情凝重,用示波器探针仔细测量着模拟电源和地线的噪声。“看来我们之前做的隔离措施还不够。需要在版图上增加更多的保护环(guard rg),并且把模拟和数字的电源域彻底分开,甚至可能需要独立的电源引脚(power p)。”他迅速判断道,并在版图中标记出需要修改的位置。
而后端物理实现团队,则在进行最后的时序收敛(tig closure)和物理验证(physical verification)。
“这条关键路径的延迟还是差一点点!setup ti viotion还有01纳秒!”负责时序优化的张伟,看着静态时序分析(sta)工具报出的结果,咬紧了牙关。这条路径贯穿了ar内核和高速缓存控制器,直接影响到芯片的最高运行频率。
“试试手动优化这条路径的buffer插入和驱动强度!”陈家俊也在旁边指导,“或者……我们可以再试试用‘盘古’对这个区域重新做一次布局优化?它在时序驱动方面好像确实有独到之处。”
自从上次在b模块上小试牛刀成功后,“盘古”p&r引擎在“启明二号”项目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虽然它在处理全芯片级别的复杂设计时,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上还不如商业工具,但在一些特定的、时序要求极为苛刻的关键模块或路径优化上,它往往能展现出惊人的效果。李志远的eda团队也与后端团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后端工程师在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需求,快速迭代优化“盘古”引擎。这种“研”“用”结合的模式,不仅加速了“启明二号”的设计进程,也让“盘古”在实战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张伟点点头,熟练地启动了“盘古”引擎,针对那条顽固的关键路径,进行了一次局部优化。半个小时后,新的时序报告出来了——违例消失了!时序裕量变成了正的005纳秒!
“搞定!”张伟兴奋地喊了一声,引来了周围同事羡慕的目光。自研eda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已经开始让这些一线工程师们切身体会到了甜头。
除了设计本身的挑战,最终的物理验证环节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drc(设计规则检查)要确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