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盘古”初鸣 - p&r 引擎的突破(2/4)
够根据电路的特点进行“智能”优化。这一点子,成为了“盘古”p&r引擎取得突破的关键。
这天下午,李志远盯着自己工作站屏幕上刚刚运行结束的一个p&r任务结果,眼睛瞪得滚圆,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被称为“iwls93 vp1”的标准布局布线测试电路的结果。这是一个业界公认的、规模不大但布局布线难度很高的测试案例,经常被用来检验新的p&r算法性能。
他们刚刚完成了一次关键的算法迭代——将之前分别开发的、基于“启发式模拟退火”的全局布局引擎,和一种借鉴了“蚁群算法”思想的、具有自适应拥塞预测能力的全局布线引擎,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耦合与协同优化。
结果……令人难以置信!
“快看!快看这个结果!”李志远猛地站起身,激动地招呼着团队的其他核心成员。
几位同样熬得双眼通红的工程师立刻围了过来。
“总线长(total wirelength)……比我们用cadence的se(silin enseble,当时业界主流的p&r工具之一)跑出来的结果,缩短了73!”一位负责算法实现的博士工程师看着结果报告,声音都有些颤抖。在线长驱动的模式下,线长缩短意味着芯片面积可能更小,功耗也可能更低。
“关键路径延迟(critical path dey)……在时序驱动模式下,比se优化后的结果,还要快了近5!”另一位负责时序分析集成的工程师失声喊道。这意味着芯片的最高运行频率可以更高。
“而且……你们看运行时间!”李志远指着屏幕上的另一个数字,“se跑这个case用了将近45分钟,而我们的‘盘古’引擎……只用了不到25分钟!效率提升了接近一倍!”
整个eda研发中心瞬间沸腾了!
成功了!他们真的成功了!在p&r这个被巨头垄断的核心领域,他们这支“草根”团队,凭借着林轩超前的思路指导和自身的艰苦奋斗,竟然真的在关键性能指标上,超越了业界标杆!
虽然目前还只是在一个标准测试电路上取得的突破,距离能够稳定处理数百万门级别的商业芯片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