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等待宣判的“宁静”(2/3)
术去实现接近2005年的用户体验,挑战极大。但挑战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各种巧妙的解决方案和代码优化技巧层出不穷。
eda项目组则在小陈的带领下,啃起了林轩布置的那个“量子退火启发式布局布线算法”。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林轩给出的也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初步的算法思路。他们几乎是“闭关”状态,每天对着白板、草稿纸和计算机屏幕,进行着艰深的数学推导和算法实现,进展虽然缓慢,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攻克科学堡垒的坚毅光芒。
赵晴鸢也已经处理完交接手续,正式飞抵香港,加入了“启明芯”。她的到来,如同给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注入了最专业的润滑剂和导航系统。她迅速组建起精干的财务和法务团队(初期以外部顾问为主),完成了公司vie架构的搭建和离岸公司注册,建立了完善的财务报告和内部审计制度,并开始利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行多币种现金管理和风险对冲。她甚至已经开始起草a轮融资的商业计划书(bp)初稿,其专业、高效和国际化的视野,让黄耀龙等“本土派”管理人员自愧不如,也让林轩彻底放下了对公司“后院”的担忧。
尽管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所有人心头都悬着一把剑——“启明一号”的流片结果。这不仅关系到数百万美金的投入,更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林轩描绘的所有宏伟蓝图能否迈出第一步。
团队成员们表面上努力工作,但私下里总会忍不住讨论:“你说……良率能有多少?”“第一次流片,能点亮就不错了吧?”“要是失败了怎么办?我们还有钱再来一次吗?”……焦虑的情绪如同病毒般悄悄蔓延。
唯有林轩,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非人”的平静和笃定。他按部就班地指导着各个项目组的工作,定期与赵晴鸢开会讨论资本战略,甚至还有闲暇研究起了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java语言和网络浏览器技术。他几乎从不主动提及流片的事情,仿佛那只是一个必然会成功的、无需挂齿的小插曲。
他的这份从容,并非刻意伪装。一方面,源于他对自身技术实力的绝对自信,以及对那个“隐藏缺陷”的精准规避;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两世为人、见惯风浪的沉稳心态。他知道,越是关键时刻,主帅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