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来自宝岛的“友好建议(1/3)
凌晨四点,当工作站的屏幕上终于跳出“drc clean, lvs clean, erc clean”的绿色最终确认信息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短暂而压抑的欢呼!这意味着,“启明一号”的设计文件,在经过林轩和他团队呕心沥血的打磨后,终于达到了可以送去制造的完美状态!
林轩深深地吐出一口气,紧绷了几十个小时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一股强烈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上。但他没有休息,而是亲自检查了最终生成的gdsii版图文件的数据完整性,确认无误后,才授权团队将其加密打包。
目标代工厂——台湾新竹的“台联电”。这是林轩经过反复权衡后的选择。相比当时已经声名鹊起、行事风格更稳健保守的“台积电”(tsc),“台联电”作为追赶者,作风更激进,愿意接纳新兴设计公司的订单,并且在价格和服务上更具弹性。更重要的是,林轩清晰地记得,在他前世的资料库中,记载着“台联电”在1996-1997年间,其编号为“fab 8a”的05微米os生产线(这正是“启明一号”选择的工艺节点),曾因为一个批次的化学机械抛光(p)工艺参数漂移,导致其金属互联层(特别是3和4层)的平坦度略有瑕疵,在高电流密度下容易引发“电子迁移”效应,进而影响芯片的长期可靠性。这个问题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几年后大规模应用时才逐渐暴露。
而林轩,恰恰在“启明一号”的设计中,针对这个“未来”才会发现的隐患,做足了文章。他在芯片内部几个关键的大电流路径,如核心处理器的电源网络、高速时钟树的主干道等区域,不仅大幅加宽了金属走线(远超标准设计规则的建议值),还密集增加了数倍的冗余通孔,并在这些关键线路周围设计了特殊的“虚拟填充”结构和应力缓冲带。这些设计在版图上看起来有些“臃肿”和“浪费”,甚至略显“丑陋”,但却是林轩为了确保芯片在“有瑕疵”的工艺下依然能长期稳定运行而埋下的“伏笔”。
加密后的设计文件,通过当时速度慢得令人发指的x25或早期拨号网络专线,缓缓传输到了台湾新竹。
两天后,一封来自“台联电”客户工程部的电子邮件,准时出现在了林轩指定的项目邮箱里。邮件由一位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