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资金的“渴”与“天使”的门(7/10)
”绝非被动接受,她会在林轩讲述的间隙,或者在他阐述的逻辑节点上,突然打断他,提出一些极其精准和尖锐的问题,如同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准确地切中要害:
“林先生,你对p3市场的爆发如此笃定,依据是什么?仅仅是互联网的普及和闪存成本下降的趋势预测?有没有更量化的市场规模分析和用户接受度调研?” “你提到p3的核心专利掌握在fraunhofer等机构手中,你的‘启明’计划如何规避这些专利风险?仅仅依靠算法优化?具体的规避策略是什么?有没有进行过初步的专利检索和自由实施(fto)评估?”
“自主研发eda,听起来很美好,但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失败率极高。cadence等巨头每年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研发。你们凭什么认为能成功?你们的核心技术优势在哪里?仅仅是你个人的‘指导’吗?这如何规模化和持续化?” “你的团队目前有多少人?核心成员的背景和稳定性如何?未来一年计划扩张到多少人?
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的芯片设计和eda人才?特别是在香港这个人才相对匮乏的环境下?” “你提到的三百万美元融资额,是基于什么样的财务模型计算出来的?能否提供详细的未来三年财务预测,包括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你对估值的依据是什么?”
“假设p3市场如你所愿爆发,除了技术领先,你们如何与可能进入的国际半导体巨头(如ti、飞利浦、cirr logic)竞争?你们的生产、供应链、市场渠道如何建立?” “公司的股权结构目前是怎样的?除了你之外,核心团队成员是否有持股?你对投资者的要求有哪些?比如董事会席位、否决权、信息披露等?”
每一个问题都如同精准制导的导弹,直击芯启科技目前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逻辑漏洞。这些问题,远比黄耀龙之前遇到的那些普通投资人要深刻和专业得多。
林轩额头上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他庆幸自己这几天做了充分的准备,更庆幸自己拥有两世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他沉着应对,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回答。对于能够清晰解释的,他据理力争,引经据典(当然,很多“经”和“典”来自于未来);对于目前确实存在的风险和不足(比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