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盘古之心,eda启航(3/8)
。eda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几何、图论、最优化理论、数值分析、编译原理,还有大规模软件工程的管理……这些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擅长,几乎等同于从零开始。”
另一位年轻工程师小声补充道:“而且,开发eda不仅要懂算法,还要有强大的算力支持来做开发和测试。我们现在连跑仿真的服务器都还紧巴巴的……”
大家的脸上都写满了“难色”和“不可能”。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对技术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开发eda,在他们看来,不亚于让一群优秀的汽车设计师,突然转行去从零开始研发制造汽车的工业母机和控制软件,其跨度和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团队的疑虑和畏难情绪,林轩并不意外。如果大家听了他的提议,立刻拍手叫好,那反而说明他们对eda的难度缺乏敬畏之心。
“我完全理解大家的顾虑,也知道这有多难。”林轩的语气平静,但眼神中却燃烧着熊熊的火焰,“我甚至可以说,这比我们设计任何一款芯片都要难上十倍,甚至百倍!”
他停顿了一下,让大家消化这句话带来的冲击,然后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提高:
“但正因为难,它才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正因为难,它才能成为我们芯启科技未来真正的、无法被轻易模仿和超越的核心壁垒!正因为难,一旦我们取得突破,就能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用力地写下了“自主”和“受制于人”八个大字。
“各位,我们回顾一下‘启明零号’的研发过程,再想想现在‘麻雀’芯片的优化和后续迭代。”林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们是不是过度依赖商业eda软件提供的‘黑盒子’功能?是不是高度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提供的pdk(工艺设计套件)和他们的经验?当我们在设计优化上遇到瓶颈时,除了调整代码和参数,我们能深入到布局布线层面,根据我们自己的算法需求和功耗目标,进行更底层的、更精细的定制化操作吗?很难!”
“当芯片流片回来,发现性能不达标或者良率出现问题时,我们能利用现有的商业工具,快速、精准地定位到是哪个设计环节、哪个物理实现细节出了问题吗?往往需要反复的仿真、测试,甚至猜测,效率低下!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