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盘古之心,eda启航(1/8)
香江的夜晚,维多利亚港的璀璨灯火如同打翻的珠宝盒,散落在深邃的画布上。但在芯启科技位于观塘工业大厦略显简陋的办公室里,气氛却远比窗外的夜景更加凝重和炽热。刚刚经历过“启明零号”商业化初期的波折,依靠林轩精准的市场判断和黄耀龙的商务运作,再加上从idg等风险投资那里艰难争取到的“救命钱”,芯启科技总算是暂时摆脱了现金流断裂的生存危机,p3解码芯片“麻雀”的订单开始稳定增长,公司终于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然而,林轩内心深处那根紧绷的弦,却从未真正松懈。短暂的生存喜悦之后,一种更深沉、更长远的危机感如同潜伏的暗流,在他心中翻涌。他深知,“麻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市场机遇的精准把握和现有技术的巧妙整合,但这并没有构建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来自于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
解决了眼前的苟活问题,林轩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将战略重心转向了他重生以来始终萦绕于心、并认为是关乎公司长远未来的核心命脉——自主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研发。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在1995年的香江,乃至整个亚洲,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一家初创的芯片设计公司(fabless),要去挑战被美国三巨头(cadence、ntor graphics、synopsys,简称s)牢牢垄断的eda产业。这无异于蚍蜉撼树。
但林轩意已决。他利用周末的时间,将自己关于eda战略的思考、技术路径的构想、以及必要性的论证,整理成了一份详尽的内部报告。随后,他挑选了一个周一的上午,专门召集了几位他认为最核心、最有潜力的技术骨干,在公司那间唯一的小会议室里,召开了一场高度机密的闭门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不多,只有负责模拟电路和后端设计的资深工程师顾维钧,负责数字逻辑和算法实现的陈家俊,以及另外三位在近期的项目中展现出扎实算法功底和优秀软件编程能力的年轻工程师。黄耀龙和负责商务、运营的团队成员则被排除在外,林轩清楚,这个议题过于超前和技术化,需要首先在核心技术团队内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会议室的门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