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调试风暴与“远大”的催促(3/5)
了困境。如果pll无法稳定工作在目标频率,芯片性能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法满足p3流畅解码的基本要求。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林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们能不能不追求最高频率的稳定?”林轩在一次深夜的技术讨论会上说道,“远大的订单是针对低成本促销市场的,他们对性能的要求未必那么极致。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稍低一些的、pll能够稳定工作的频率点?比如,目标频率是100hz,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在80hz或90hz下,所有芯片都能稳定工作的‘甜点’(sweet spot)?”
他接着补充道:“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优化p3解码的软件算法(运行在芯片内部的cpu核上),用软件效率来弥补一部分硬件频率的损失。只要最终能保证流畅解码,满足基本的用户体验,或许就能过关?”
这个“降频求稳+软件优化”的思路,让大家眼前一亮!
接下来的几天,测试团队对不同批次、不同位置的芯片样品,进行了大量的频率扫描和压力测试,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保守,但在各种条件下pll都能可靠锁定的工作频率——85hz。虽然比最初设计的100hz低了不少,但至少保证了稳定性。
与此同时,林轩亲自指导嵌入式软件团队,针对85hz的主频,对p3解码算法的关键部分进行了汇编级的代码优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软件执行效率。
最终测试结果表明,在85hz主频下,配合优化后的解码软件,“麻雀 rev b”依然能够流畅地解码各种比特率的p3文件!虽然损失了一部分性能裕量,但总算保住了核心功能!
攻坚战三:功耗优化与良率爬坡
pu效率偏低的问题,虽然不像pll那样致命,但也直接影响到芯片的功耗和发热,对于便携式设备来说,这同样是关键指标。顾维钧团队通过调整pu内部的工作模式和开关频率,并配合软件层面的电源管理策略(比如在空闲时动态降低cpu频率和电压),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整体功耗。虽然仍未达到最初的理想目标,但也控制在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在解决这些设计问题的同时,另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面前——良率(y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