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来自大洋彼岸的橄榄枝(1/3)
香港电子展的喧嚣散去,芯启科技的办公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与平静。研发团队继续优化着设计和测试脚本,为即将归来的硅片做着最后的准备;黄耀龙和他的销售团队,则开始逐一跟进在展会上收集到的名片和潜在客户信息。
在众多的联系人中,最被林轩和黄耀龙寄予厚望的,无疑是那位来自美国“auraund”公司的技术总监,约翰·米勒(john iller)。
auraund并非一家大型消费电子公司,它在美国音频发烧友圈子里,以其独特的声音处理技术和略显前卫的产品设计而闻名。然而,近年来,随着传统hi-fi市场的萎缩和经营成本的上升,这家以技术见长的小众品牌也陷入了困境,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更具性价比的核心技术方案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p3这种新兴的数字音频技术,恰好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约翰·米勒在电子展上与林轩的那番深入交流,让他对芯启科技的技术实力和“麻雀”芯片的潜力印象深刻。
黄耀龙按照林轩的指示,将auraund列为最高优先级的跟进目标。他尝试着通过电子邮件和国际长途电话,与约翰·米勒取得了联系。
最初的沟通并不算顺畅。时差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常常是香港这边夜深人静,黄耀龙才能等到美国那边上班的时间。而且,仅仅通过电话和邮件,很难完全建立起信任。auraund方面虽然表达了兴趣,但也充满了谨慎和疑虑。
“r huang,”约翰·米勒在一次越洋电话中坦诚地说道,“我们对林先生的技术非常佩服,p3也确实是我们正在考虑的方向。但是,xqi tech毕竟是一家新公司,而且远在香港。我们需要更充分地了解你们芯片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你们的生产能力和供货保障。另外,关于p3的专利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点。”
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问题。林轩亲自参与到与auraund的沟通中来。他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语和深厚的技术功底,与约翰·米勒及其团队召开了几次越洋视频会议(利用当时还很初级,但勉强可用的网络会议工具)。
在会议中,林轩详细阐述了“麻雀 rev b”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指标、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