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傀儡天子的困局突围:刘祜治下的东汉乱局与仁政微光(3/3)
《周礼》中的 “三宥之法”,却不敢奢望能真正推行。
最让他欣慰的是 “允许大臣行三年丧” 的诏令。当太尉李修丁忧去职,他借机提拔寒门士子司马苞为太尉,试图打破外戚垄断三公的局面。虽然司马苞很快薨逝,但这短暂的努力,让朝堂上多了几个不依附邓氏的声音。
元初二年的春天,刘祜批准修理西门豹渠,这是他为数不多能自主决定的政令。当漳水支渠竣工,他收到魏郡百姓的画像,画中自己与西门豹并列。邓太后对此嗤之以鼻:“渠成不过溉田万亩,何足挂齿?” 但他知道,这万亩良田,能让 thoands 的百姓免于饥荒。
在蜀郡,他支持将青衣道夷的归附地设为属国,允许保留习俗,互市通商。当夷人首领带着犀牛、大象进贡,他特意交代:“回赠铁器时,多给些犁铧,少些金帛。” 这些务实的决策,像暗夜中的萤火,照亮了东汉边疆的角落。
先零羌滇零死后,刘祜试图改变一味征伐的策略。他暗中支持任尚 “招抚流亡羌人”,在北地设立 “归义羌侯府”,赐给土地和种子。虽然邓骘嘲笑这是 “妇人之仁”,但当看到归降的羌人在湟水畔屯田,他知道,这比斩杀多少羌人都更有意义。
他还默许护羌校尉马贤翻译羌人典籍,将《羌笛曲》录入乐府。当羌笛之声在洛阳宫廷响起,那些曾被视为 “蛮夷” 的曲调,渐渐成为汉羌共赏的音律。这种文化融合的努力,虽无法扭转大局,却为汉羌关系留下了一丝温情。
当元初四年的春风吹过洛阳,刘祜站在德阳殿,看着邓太后日益苍老的身影。他知道,自己仍是那个被垂帘的天子,但在无数次的挫折中,他学会了在缝隙中推行仁政:赦免 “妖言罪” 囚徒,减轻灾区赋税,支持边疆互市,校定经典文本。这些举措,虽未能扭转东汉的颓势,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个傀儡天子的挣扎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