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楚凤涅盘:垓下悲歌与项羽的英雄谢幕(3/6)
他缓缓拔剑起舞,剑光在昏暗的帐中闪烁,映着虞姬的泪痕。在这一刻,他突然发现,虞姬鬓角已有了白发,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雨,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这个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女子,从未有过怨言,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支持和温暖。可此刻,她却要陪他走向末路,想到这里,项羽心中充满了愧疚与不舍。“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声戛然而止,项羽眼睁睁地看着虞姬突然拔剑自刎,鲜血如绽放的红梅,溅在他的玄鸟纹战袍上,那鲜艳的红色,像极了当年新安城下秦卒之血,也仿佛是在为他的命运画上一个血色的句号。
后世对 “四面楚歌” 的真实性多有考证。明代王世贞指出:“楚歌非汉军能伪作,实楚地已失,士卒思归。” 而 1973 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事语》残篇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原来,刘邦早已暗中收买楚地百姓,让真正的楚人在汉营歌唱。这些熟悉的乡音,勾起了楚军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彻底击溃了他们的心理防线。项羽的震惊,不仅仅是对敌情的误判,更是对楚地民心尽失的绝望。他意识到,自己不仅失去了军事上的优势,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 —— 民心。
阴陵弥漫着浓浓的迷雾,仿佛是上天为项羽的末路披上的一层神秘面纱。项羽骑着马,望着指错路的田父,脑海中突然想起范增临终前的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一刻,他的战马陷入大泽,身后汉军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可他却没有愤怒,反而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看着田父,心中明白,这个田父,不正是自己在齐地屠城时驱赶的百姓吗?那些被他的军队践踏的家园,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他们的怨恨如今化作了这错误的指引。“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对二十八骑说,声音里带着不甘,却也有一丝释然。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这结局。
在东城的旷野上,项羽再次展现了战神的威严。他大呼驰下,如同一头勇猛的雄狮,冲入汉军阵营。他的剑,如同死神的镰刀,每一次挥舞都带走一条生命;他的怒吼,如同雷霆万钧,震慑着每一个汉军士兵的心灵。斩将刈旗,如入无人之境,他用行动证明,即便到了末路,他依然是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西楚霸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