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姬家初登历史舞台(4/6)
儿子昌,据说昌出生时,有祥瑞出现,凤凰在他家屋顶鸣叫,彩云环绕。古公亶父看着孙子,感慨地说:“我们姬家世代行善,将来兴盛的人,恐怕就在昌这一代吧。” 太伯和虞仲听说父亲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兄弟俩商量后,决定主动让贤。他们跑到荆蛮之地,按照当地的习俗,在身上纹满花纹,剪断头发,表示自己不再参与继承权的争夺。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称为公季。公季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忠厚地施行仁义之道,诸侯们都归顺于他。他带领百姓进一步开垦岐山的土地,修建水利工程,让农田得到更好的灌溉。他还注重与周边部落的友好往来,用粮食和布匹换取战马和玉器,周国的势力越来越大,为后来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后稷到古公亶父,姬家世代相传,始终坚守着农耕为本的信念,在困境中不断迁徙、奋斗。他们经历了被人怀疑、被人攻打,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百姓的责任。每一次抉择,都充满了艰难和痛苦,但他们始终相信,只要用心耕种,施行仁义,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上天的眷顾。这种精神,就像他们亲手种下的禾苗一样,在岐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
在豳地的老人们常常给子孙讲起古公亶父迁徙的故事,讲到他放弃王位,带着少数人离开,却换来百姓的追随,孩子们总是瞪大眼睛问:“爷爷,为什么大家愿意跟着古公走呢?” 老人就会摸摸孩子的头说:“因为古公心里装的是百姓,不是自己的王位啊。” 这种关于仁爱的故事,就这样在田间地头、在灶台边,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成为周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公刘在迁徙路上,曾经遇到过一场大暴雨,山洪暴发,冲毁了他们的临时营地。他站在雨中,看着百姓们惊慌失措,却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怕,跟着我往高处走!” 他带着几个年轻人,用树干和藤蔓搭建简易的桥梁,让老人和孩子先过河,自己却在冰冷的河水中来回奔波,直到最后一个人安全过河。后来,当他们在渭水流域安定下来,百姓们说起这场暴雨,都会说:“要不是公刘,我们早就被洪水冲走了。”
古公亶父在岐山营建城郭时,曾经遇到过戎狄的再次骚扰。几个戎狄的首领骑着马,冲进工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