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被迫出门打理家族产业(2/3)
入了策论之中。
\"呵\"他发出一声冷笑,将写满的纸页揉作一团。
次日启程前,厨房的刘嬷嬷拦住了他:\"三爷,老奴给您备了些点心\"
贾环看着食盒里精心准备的糕饼,突然问道:\"宝玉那边也是这样准备的么?\"
刘嬷嬷闻言一愣,支吾着没答话。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贾环望着窗外连绵的稻田。金黄的稻穗低垂,像无数个卑躬屈膝的身影。他忽然想起昨日那个佃户的眼神——当他答应减免些许租子时,那人眼中的感激之情竟比书中的圣贤之言更让他动容。
\"三爷,前面就到周家庄了。\"赵国基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庄头早早带着家小在村口跪迎。贾环木然地下车,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奉承话。忽然,他注意到人群中有个清瘦的少年,正偷偷往这边张望。那少年手中攥着一本破旧的《千字文》,指节都因用力而发白。
午后查账时,贾环假装不经意地问起那个少年。
\"哦,那是周家的独子。\"庄头谄笑道,\"穷酸书生,整天就知道捧着几本破书\"
贾环盯着账本,眼前忽然浮现出自己第一次进家塾时的场景。那时他也是这般,死死攥着借来的旧书,生怕被人抢了去。
回程的马车上,赵国基絮叨着明日的安排。贾环突然打断他:\"明日上午我要去书铺。\"
\"可是太太吩咐\"
\"就说我说的。\"贾环语气坚决,\"下午再去查账也不迟。\"
当晚,贾环房里的灯亮到三更。他写废的纸团堆满了纸篓,又重新铺开一张崭新的宣纸。这一次,他落笔格外沉稳——不再是单纯地引经据典,而是将这几日亲眼所见的民生疾苦融入文章之中。
五更时分,贾环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看着写就的文章微微出神。窗外的晨光一点点漫进屋内,照在案头那本翻旧的《孟子》上。他忽然想起书中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嘴角不由自主地浮起一丝苦笑。
\"三少爷,该启程了。\"小厮在门外轻声唤道。
贾环小心收好昨夜写的文章,将几本新买的书塞进包袱里。推开房门时,晨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