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烦躁的林枫(1/3)
这样的流程对于简单的特效没有关系,就像林枫之前拍《小岛惊魂》时,纸片乱飞的那一幕。
可是,真正的特效制作,或者说较大规模的特效制作流程,通常分为前期规划、拍摄配合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
以《冒牌天神》为例,特效团队在拍摄前就参与了分镜设计,比如上帝悬浮场景的钢丝移除方案,以及祈祷纸条的虚实结合方案。
拍摄期间,特效总监约翰弗雷泽会带着技术团队驻场,确保绿幕布光符合后期抠像需求,比如金·凯瑞在纸堆中打滚的镜头,其实是在绿幕前完成的,后期通过粒子系统生成数据流。
而这部电影,林枫很大的一部分精力,就是要放在特效制作中的,这也是林枫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
否则,如果以后林枫要拍摄特效大片,或者回国提升华语电影工业水平,都会非常吃力的,现在正是学习实践的好机会。
就在林枫在片场如火如荼地拍摄《冒牌天神》时,远在太平洋对岸的华夏,天恩的另一部高概念电影《蝴蝶效应》也已经上映了。
正如林枫所预测的一样,这部电影的热度,不单单体现在票房上,还有众多的媒体、影评人以及论坛中的影迷。
甚至有的媒体,给这部电影打上了“国产科幻悬疑片的巅峰之作”。
认为影片中的非线性叙事和螺旋式循环结构,通过多次时间线改写展现“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能让观众在反复观看中体验到“烧脑”的快感。
这种设计既增强了悬疑感,又通过“记忆断档”埋下伏笔,最终形成闭环逻辑。评价其“剧情缜密、结局震撼”。
而影评人则特别关注其叙事手法,认为闪回镜头与蒙太奇剪辑的运用“打破传统线性结构,使观众深陷时间迷宫”。
甚至北电的文学系,还打算将剧本开后作为“悬疑式开头的教科书案例”。
当然,谈论热度最高的依旧在网上,在各大论坛中。
电影通过主角试图修正过去的失败,引发网友对“命运不可逆”的思考。
有网友评论:“每一次重来都以为能完美,却陷入更深的泥潭,这不就是人生吗?”
而“蝴蝶效应”一词因电影普及,成为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