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撕开商业片口子(2/3)
二名《拯救大兵瑞恩》,票房8230万。
第三名《我是谁》,票房6980万。
第四名《那些年》,票房5231万(内地电影冠军)。
第五名《不见不散》,票房4032万(上映中)。
1998年港岛市场票房总榜中,《那些年》以5020万下画,力压《风云雄霸天下》的4153万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台省市场更为夸张,《那些年》以312亿新台币(原始空为4亿),约合7176万人民币,打破了台省拥有票房统计以来的所有华语电影记录。
年底总结出炉后,各大娱乐甚至财经类报刊杂志纷纷转载,甚至央妈二套的《中国财经报道》都予以报道。
主要是林枫的《那些年》在港台电影市场上实在是太疯狂了,各种记录随手即破。在这个外人认可才是真的好思维的现阶段,原来的一些负面评价已经基本消失了,基本都是众口一词夸奖为国争光,是市场化改革的新成就等等。
与此同时,同样是第一部作品的贾科长,凭借《小武》横扫 8 项国际大奖,包括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金热气球奖、第 4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道特奖等
而贾科长还是林枫北电93级的师哥,比林枫高三届,不过是文学系而非导演系。
其实北电导演系挺尴尬的。世人都说北电出大导,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出现的大导很多都出自其他院系,比如张一谋摄影系,贾科长文学系,顾长韦摄影系,娄烨动画系,张黎摄影系。到后期还有宁昊、文牧野、郭帆等等名导都是跨专业而来。
由于林枫和贾科长都是第一部作品,分别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因此“第六代导演双子星”也越来越多被媒体提及。
当然有夸就有贬,特别是台省和港岛的媒体,什么“毫无艺术性”、“演员演技尴尬”、“卖情怀”之类的老套路。
其实是因为他们引以为傲的商业片被林枫硬生生给撕开了一道口子,他们有点心慌。
要知道,港岛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向看不起内地人,否则也不会有“北姑”“北妹”这些略带侮辱性的词来形容内地女演员。
再来看看港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