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调任长孙冲(1/3)
这样,才能激励官员在地方上勤勉执政。
不过,怎么把握变革尺度,需要仔细考虑。
必须循序渐进,慢慢来。
如果改革过于激进,用力过猛,不仅难以根除积弊,还可能引起朝廷更大的动荡,这是李恪绝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李恪将关注点放在了每年的冬季铨选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朝廷选拔官员最重要的环节。
在和房玄龄等重臣讨论后,李恪决定制度不宜大幅变革,而是慢慢来,逐步完善整个体系。
至于科举,李恪非常不满,觉得就是笑话。
高中的,其中七成是世家子弟,剩下三成是寒门,对普通百姓来说,科举路几乎被封住。
不是糊名制,成绩好坏取决于出身,只要文章不算过于荒谬,都能获得好排名。
李二曾自信说要揽尽天下英才,却忽略了科举制度内的权力斗争和现实局限。
李恪想要完善科举制,让才华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不过,一朝一夕是改不了的。
房玄龄等一众老臣,拼死阻拦。
就连周海,也面露难色,微微摇头。
在大唐,若真按李恪在凉城那套考举制来,恐怕只能捞到一池浑水。
考试难度虽低,却没人愿意参加,通过了又能怎样?
不过是个虚名而已,谁会为此买单?
面对无人问津的考试,李恪的一腔热血仿佛被冷水浇灭,只能无奈一笑心中满是不甘。
但好在,他没有一意孤行,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决定先推行糊名制,让答卷先匿名,至少算是一场公正的较量。
这时,李恪的目光被一封奏折吸引。
是长孙冲的请辞奏折。
李恪皱眉,清楚这是长孙冲对改革科举的无声挑战。
长孙无忌犯下滔天大罪,文武对长孙冲肯定戴有色眼镜。
如果真的让长孙冲离职,就是给对手送上了大礼,只会让他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李恪眉头紧锁,思索对策,片刻后,眼前一亮,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就让长孙冲去担任水师将军吧!
大唐的水师现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