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号轩辕(2/3)
说世家大族的势力,这成为了大唐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
原本颇为先进的世家大族,为了后代的仕途亨通,不断对科举制度提出反对。
在曼族,原有的王公贵族大多只依赖武力,与文人无关,因此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考举制度能够通过利益驱动曼族人主动学习汉字和汉语,明显优于世袭制度。
李恪只需选拔贤能之人,曼族人的意见无关紧要。
毕竟曼族贵族无兵无权,反对考举无济于事。
因此,李恪将考举的实施交给智囊团负责。
马辉想了想,点头表示赞同李恪的提议。
其他人也赞同,道:“现在实行考举,的确能解决曼族三十多万百姓、贵族面临的困境。”
曼族目前正处于高压状态,勉强维持现状,若不是李恪给吃的,状况可能会更糟。
李恪提出的政策,借鉴了后世考试制度的优点,如糊名制,能够激发群体的活力,确保公正性。
然而,无论制度多么完善,想法多么优秀,都需要智囊团离开后,李恪认识到一点。
仅依靠原有的曼族人,即便他们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小吏,他们到底会效忠谁还不得而知。
他们可能会选择支持李恪,也可能偏向同族……
李恪这下解决了长期担忧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缺乏的问题。
他觉得自己可以暂时放松,休息一段时间了。
他计划好好休整一段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
李恪安排完毕后,心情舒畅。
他还挑选了一些学识好的人,专门负责教授曼族人诗书,让他们接受文化教育。
曼族新城,因为面积太过庞大,被重新划分为三座城池,导致官员大量缺失。
凉城的部分官员,经智囊团筛选,合格的直接调往曼族三新城担任官职。
李恪将这些具体事务,全权委托给智囊团一行人处理,自己则保持轻松,避免过度劳累。
“圣天子垂拱而治”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法,毕竟在凉城的人,对他绝对忠诚。
这一安排,使智囊团疲惫不堪,他们既要筹备开国大典,又要负责几十万人的分配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