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号轩辕(1/3)
这不仅有利于封赏制度的实施,而且只有当主子的地位显赫,部下才有可能获得爵位、加封。
李恪对这些一无所知,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现代人,对复杂的传统毫无了解。
思考片刻,既然大家一致认为他应该建立国家,李恪对此没有异议:“那么国号应该如何确定?”
马辉立刻解释:“按照古代的规矩,国号通常与君王的经历有关。例如,隋朝的国号来源于隋文帝曾经是随国公,因此立国时使用了随作为国号,但因为随字不太吉利,所以改用隋作为国号。
若要作出选择,殿下实际上别无选择,只能将国号定为蜀。
但这个国号地域性太强,不适合曼族统治。”
李恪考虑后,决定采用轩辕作为国号!”
紧接着,智囊团和李恪认真讨论了开国大典事宜,这让李恪感到更烦。
他对这些事宜一无所知,不明白为何要找他商量,认为不如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因此,李恪放手让智囊团自行处理,他对他们的忠诚有信心,完全不担心他们会叛乱。
此外,李恪还提出了自己这段时间的构想,旨在解决当前曼族官吏不足的问题。
李恪巧妙将科举制度与后世公务员考试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考举制。
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着眼于实际治国的实用学问,如数学计算、农牧学等。
他的构想并无不妥,毕竟他大幅降低了报考的门槛,只要具备识字能力,就可以申请参与。
至于能否通过考试,则是另一回事。
这种做法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在曼族,缺乏真正精通汉学的读书人,不得不降低标准以应对现实。
李恪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意图打破官吏选拔的固化格局。
一旦考生通过考试,他便会安排他们担任较为低级的职位,实现“官由吏出”的理念。
正如古语所说:“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
曼族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若是在中原,李恪的提议根本难以顺利推行,恐怕一经提出,便会遭遇反对声音。
然而,曼族缺乏中原的门阀政治,或者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