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此间天地阔(1/5)
夏日的泰山城旌旗猎猎,汶水翻涌,两岸新垦的田亩泛着油绿。刘备的玄氅掠过城门石阶,雌雄剑穗扫落几片槐花。远处招贤阁的飞檐下,孙乾早已捧着名册躬身相迎。檐角铜铃轻响,惊起一只栖息的鹞鹰,盘旋间投下的阴影掠过杜畿案头的《河工疏议》。
\"使君,三州春耕已毕,兖北流民编户增了七千。\"孙乾的嗓音混着蝉鸣,袖中滑出三卷竹简,\"另有三位贤才候见多日,皆非常器,尤其那位河东来的先生,已在东厢推演水脉三日,茶盏都换过九轮。\"
展昭广袖轻振,裂纹瞳孔扫过名册:\"伯侯先生竟肯出山?\"他指尖在\"杜畿\"二字上顿了顿,\"昔年治理河东,以"水陆并济"之法平饥馑,今日莫不是要治汶水?\"
这位杜畿在历史上是曹魏一等一的大才,理政才能极其恐怖。此人最大的功绩是劝课农桑,单枪匹马上任河东,面对本地门阀,示弱麻痹,再分化瓦解,成功稳定局势,将一片贫瘠土地改善为沃土,打造出西北大粮仓,源源不断地为曹操提供粮草,历史上曹操对战关中联军,战后河东郡还剩余二十多万斛粮食,足以见此人之才。
在性格上更是不畏强权又善于隐忍,哪怕是历史上身在曹魏却依然削弱豪强,反对士族,本以为此人现在应该带后母于荆州避难,却没想到竟然主动来投。
孙乾含笑引众人入阁,木屐踏过青石板的脆响惊起檐下燕雀:\"杜公自言观兖州《垦荒令》,见"修渠免赋"之策,方知使君非空谈仁政之辈。\"
他推开东厢房门,但见一灰袍文士正俯身绘制水脉图,案头《禹贡锥指》与《河防通议》堆叠如塔,砚中朱砂未干,似血渍点染山河。
\"使君至矣。\"杜畿转身长揖,眉宇间沟壑如河道纵横,袖口浸着淡淡硫磺味,
\"畿尝谓"治国如疏川",今见汶水淤塞而民凿新渠,方知使君是"导洪入海"之人。\"他枯指点向图中泰山北麓,\"若在此处开"龙骨渠",引汶水贯兖、青、徐三州,旱时可溉田百万,涝时可分洪入海。\"
刘备眸光骤亮:\"伯侯精于河工?\"
\"河工乃社稷命脉。\"杜畿蘸朱砂在绢帛勾画,赤线随腕力虬曲如龙,\"畿昔任京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