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2/5)
年,至神宗朝时,城市人口三成余,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时人便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之赞。
社会经济发达,各种乐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而催生出词作,至有井水处皆唱词令也。
时下最为知名的词人当数苏轼、晏几道、秦观、周邦彦几人,青楼章台、平康行院多唱其词。
文人作诗词供歌伎演唱歌舞侑觞增添娱乐,歌伎慕名请文士写诗题词,以此抬高身价。此乃风流雅事,“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柳永,“叔原妙在得于妇人”的晏几道,莫不如是。
浅吟低唱如柳三变,纵使奉旨填词,亦能唱彻乐坊。
时下以苏词为最尊,亦为之宗,然ji者最喜者仍是秦少游、周美成。无他,东坡居士之词大多不适。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此寥寥数十字评说在元佑五年自金陵始,短短数月传遍大江南北,首功当推聂胜琼。
初二那日,“寒烟阁”头牌姑娘一直跟随王棣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或微蹙柳眉,或凝眸细思,目光多在王家三郎身上,纯洁如梅。
临别前,她走到王棣身前,大大方方的邀请王家少年郎前去“寒烟阁”听曲,又说有不情之请,希望王三郎能为她填阙词。
这在王棣听来只是觉得有些奇怪,毕竟是初次见面,不熟的好不好,还真是不情之请呢。
但李之问等人却是惊诧不已了。作为聂胜琼的拥趸者,他们自然清楚她的“成长之路”——聂姑娘色艺双绝,精通吹拉弹唱各种乐器,唱的曲子词除了苏、晏数人之作,便是她自己的作品。自出道以来,她可从没主动向别人邀“词”。王棣何德何能啊,竟让聂姑娘“破例”。
之后,聂胜琼又问王棣喜好何家词风。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呀。
王棣遂有了那几句话,听者尽觉精辟之极。
初二过后这十来日,金陵城春节氛围犹浓,眼见着上元节日渐,全城关注的“花魁大会”即将到来。
“花魁大会”即“品花评”。盛唐时期,文人骚客便常与名ji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