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相见欢(2/4)
)
今年三月,苏轼又接到诏命,将他改为汝州团练副使,易地京西北路安置。接到诏令后他不敢怠慢,四月中旬便携家启程,七月二十八日,在金陵逗留访友小小的干儿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怀抱里。苏东坡很伤心,写诗哀悼。(注2)
中年丧子,痛莫大焉。
幸好这廿余日来,其有黄庭坚、佛印、王胜之等一干好友相伴,游览山水,泛舟秦淮河,诗酒唱和,且与王安石及后面到金陵的曾布尽释前嫌,方勉强压下了丧子之痛。但却也再无心思赴任汝州,早定了辞官寓居阳羡之心。
这一个多月来,江宁府金陵城成了士子趋之若鹜的朝圣之地,王半山、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让这座千年古城更添美名。
只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相见欢终有别离泪,这场文坛佳话随着苏东坡一行的离去完美谢幕。虽有不舍,但人生终究要面临各种离别,酸甜苦辣咸,一一尝遍。
多年后,文史学家研究发现,其时未满十岁的王棣在名为“金陵之会”的文坛盛事中刚崭露头角,却是他波澜壮阔一生中极其重要的时间段,也是他成名前的关键节点,此后数年,他几乎完全消失,几似“泯然于众人也”。
当然,此乃后话,纵然对王棣另眼相看的苏轼,也是料想不到在金陵遇识的这个少年日后会有那般成就。
毕竟,苏轼所言“此子前途不可限量”之誉,多少有王安石之故。
“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伏惟台候康胜,不敢重上谒,伏冀顺时为国自重……”
王棣清声念着,这是数日后苏轼在仪征逗留时写给王安石的信。
王安石沉默良久,说了六个字:“此君子之交也。”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王棣默默的想着,却是不敢表现太多。
此次王、苏于金陵冰释前嫌,王棣见证全程,多年后在自传中耗费笔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