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匠心新篇:科技赋能下的建筑工人新生态(1/2)
2023年4月27日,在星宁地产位于苏城的量子建造工地,钢筋碰撞的铿锵声与机械臂的嗡鸣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木工老陈摘下智能安全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手机屏幕适时弹出本月工资到账提醒——元。“干了半辈子工地,头一回月入两万!”他兴奋地向工友们展示手机,“而且工资准时到账,再也不用追着包工头讨薪!”
食堂内,智能厨房正上演着一场烹饪奇观。机械臂主厨挥舞着特制厨具,根据工人的籍贯与口味偏好,精准调配食材。来自四川的瓦工小张刚走到取餐窗口,机械臂便递来一碗红油飘香的担担面,辣度、咸淡完全符合他的口味;东北籍的塔吊工老赵则拿到了热气腾腾的酸菜白肉炖粉条,搭配刚出锅的玉米饼。“太神奇了!”老赵咬了一口饼,“这味道和我媳妇做的一模一样!”
智能厨房的中央控制屏实时显示着数据:今日共制作127种地方特色菜品,识别工人口味偏好数据586条,食材损耗率较传统厨房降低83。“我们的ai系统储存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特色菜谱,”食堂主管向新入职的工程师介绍,“连贵州安顺的夺夺粉、福建泉州的润饼菜都能精准还原。”
工地上,各类工种的作业场景早已焕然一新。钢筋工们不再手工捆扎钢筋,而是操作着智能机械臂,将钢筋按照量子设计图的要求自动焊接成型;电工佩戴着ar智能眼镜,线路铺设图直接投射在视野中,遇到故障时,系统还能自动生成维修方案。“以前放线找水平全靠经验,现在用激光定位仪,误差不超过1毫米。”木工组组长老王演示着手中的智能测量工具,“在星宁培训了三个月,感觉自己从‘土把式’变成了‘技术工’。”
为了提升工人技能,星宁在工地旁设立了“量子建筑学院”。每日傍晚,工人们结束作业后,便可走进配备全息投影设备的教室,学习智能建造技术。课程从基础的机械臂操作,到复杂的量子混凝土浇筑工艺,均由行业专家与ai讲师联合授课。塔吊工李师傅对此赞不绝口:“以前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只能开塔吊,没想到在这儿还能学编程,现在我都能自己调试塔吊的智能控制系统了!”
工资待遇的提升与技能培训的完善,彻底改变了建筑工人的职业生态。来自山城的钢筋工小李在短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