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东汉孝子徐弘(1/6)
东汉安帝延光年间,广汉郡郪县(今四川三台)的阡陌间,常可见一位身形瘦削的中年男子,背着竹篓穿行于山林田垄之间。他鬓角微白,面容清癯,却始终步伐稳健,竹篓里或盛着新采的草药,或装着从市集换来的细粮——此人便是乡里传颂的孝子徐弘,以三十载如一日的孝行,在蜀地山水间书写了一段“事母至孝”的传奇。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在郪县西乡的一个宁静小村庄里,一个新生命诞生了。这个孩子名叫徐弘,他的降临给这个平凡的耕读人家带来了无尽的喜悦。
徐弘的父亲徐彦,是一个在郡府里担任小吏的普通人。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徐彦一直秉持着儒家的礼法,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在,不远游”等孝道箴言教导着年幼的徐弘。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在徐弘十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家庭。徐彦在一次公差中不幸染病,最终不治身亡。临终前,他紧紧握住徐弘的手,叮嘱道:“吾儿当善事慈母,勿负亲恩。”这句话,成为了徐弘一生的座右铭。
父亲的离去,让这个本就清寒的家庭雪上加霜。从此以后,家中只剩下徐弘和母亲吴氏相依为命。徐弘深知母亲的艰辛,他努力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同时也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勤奋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吴氏因为失去丈夫的悲痛而长期心情抑郁,最终积郁成疾,卧床不起。年仅十几岁的少年徐弘,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徐弘每天清晨都会早早起床,然后前往父亲留下的那三亩贫瘠的田地,辛勤地耕种。他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努力地翻土、播种、浇水、除草,期待着这片土地能给他带来些许收获,以维持家庭的生计。
到了夜晚,当其他人都已进入梦乡,徐弘却在微弱的油灯下,认真地研读《孝经》和《论语》。他深知孝道的重要性,所以不仅要在物质上照顾母亲,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她慰藉。他常常效仿古人“扇枕温衾”的礼节,夏天的时候,他会用扇子轻轻地为母亲扇凉床席,让母亲能在炎热的夜晚感受到一丝凉爽;冬天的时候,他会先钻进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褥,再让母亲睡进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