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事8 枪毙阎瑞生(4/4)
发生,让娼妓制度的畸形繁荣暴露无遗。据工部局年报统计,1920年,上海注册的妓院多达691家,妓女数量过万。所谓的“花园大总统”选举,其实就是一场高级妓女的选美活动。各大报纸全程报道,各界名流纷纷担任评委,将女性彻底物化为商品。在这场狂欢背后,是无数女性的悲惨命运,而王莲英案,正是这种畸形制度下的恶果。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律冲突不断。公共租界坚持“属地管辖”,认为案件发生在租界内,就应该由租界审理;而江苏省政府则主张“属人管辖”,强调凶手和死者都是中国人,应由中国政府审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与妥协,决定在租界外行刑。这种司法权的拉锯,正是半殖民地社会的生动写照。而《字林西报》对“中国司法进步”的赞扬,字里行间却暗含着殖民者的优越心态。
凶犯阎瑞生在当时的社会中,成为了一个矛盾的文化符号。知识界将他视为西学失败的典型,《东方杂志》发文痛斥他是“新式教育培养的魔鬼”,认为他的堕落是西方教育与中国传统道德脱节的结果。然而,市井百姓却对他充满了好奇与追捧,印有他头像的香烟牌热销,大家在茶余饭后都在谈论他的故事。青帮更是将他塑造成“敢作敢当”的江湖好汉,这种价值观念的撕裂,预示着传统道德体系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逐渐崩解。
这场世纪审判虽然已经落幕百年,但当我们重新翻开那些案卷,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犯罪与惩罚的叙事。在媒体的大肆炒作、商业资本的运作以及艺术的不断改编下,这起罪案已经成为了解码民国社会的一把密匙。从会审公廨的庭审记录,到城隍庙流传的鬼怪传说;从文明戏旋转的舞台,到电影院耀眼的镁光灯,王莲英案就像一面棱镜,将那个转型时代的矛盾与焦虑折射成一道道绚丽却又带着苦涩的光谱。那些在法槌的威严与铜钹的铿锵声中游走的真相,既见证了现代司法在蹒跚中艰难起步,也记录了大众文化在那个特殊时代的野蛮生长,最终凝结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标本,供后人不断研究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