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集回归汴京(3/7)
看到《清明上河图》,她像是找到了灵感源泉,激动地对身边人说:“我要把这图里的景致都绣出来,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咱们汴京的美,哪怕现在没了,可在咱们心里,在这绣品里,它永远都在呢。”
在这期间,一些文人墨客也纷纷赶来,他们看着《清明上河图》,不禁诗兴大发,现场吟诗作词,用笔墨记录下此刻的感动与对往昔的追思。一位名叫刘渊的诗人,当场挥笔写下:“繁华旧梦汴京中,画里乾坤意万重。残壁难遮昔日景,犹存壮志待春融。”众人听了,皆拍手称赞,觉得这首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而城中的一些孩童,更是被这画卷深深吸引,他们常常围在展示台边,听大人们讲述着北宋时汴京的故事,然后在地上用树枝模仿着画里的样子画画。看着孩子们那充满好奇与憧憬的模样,张择端心中满是欣慰,他觉得这就是希望啊,只要下一代还铭记着这段历史,还怀揣着对美好往昔的向往,那汴京就总有重新焕发生机的一天。
随着《清明上河图》的展示持续进行,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一些南宋官员的耳中。有几位关心民生、心怀家国的官员,听闻此事后,特意前来观看。他们看到那画卷里展现的北宋盛世之景,再对比眼前汴京的荒凉,心中大为触动。其中一位名叫赵启的官员,回去后便向朝廷上书,建议加大对汴京的重建力度,要重视对北宋文化的传承,不能让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就此沉沦。他在书中写道:“观《清明上河图》,如见昔日汴京之盛,今虽遭战乱之劫,然其底蕴仍在,若能集众力以复之,必可重振我大宋之雄风,亦使百姓重拾安居乐业之景也。”这份上书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共鸣,大家开始商议起如何更好地重建汴京、复兴文化等事宜。
在民间,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也逐渐兴起了一股保护和传承北宋文化的热潮。一些曾经从事各行各业的手艺人,纷纷重拾手艺,开始制作一些带有北宋汴京特色的物件,或是传授技艺给年轻一代。一些有学识的人则自发地组织起来,收集整理北宋时期的故事、诗词、民俗等资料,想要将那段完整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张择端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感慨与感动。他没想到,自己带回《清明上河图》的这一举动,能引发这么大的反响,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