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21)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方(1/3)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的经典方剂与临床应用,属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畴。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干中的描述:服用桂枝汤后,或者采用了攻下的治法,但患者仍然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即轻微发热且感觉皮肤表面似有热气蒸腾)、无汗、心下满微痛(指上腹部胀满并伴有轻微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推荐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来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经典方剂,其功效主要在于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差异、病情演变或治疗不当,可能导致原方不再适用。题干中的情况便是一例,患者在服用桂枝汤或采取攻下法后,症状并未缓解,反而出现了新的或持续的症状,这提示我们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组成,去掉了原桂枝汤中的桂枝,增加了茯苓和白术。这一调整,意在针对患者当前的主要病机——水湿内停、气化不利。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白术则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两药合用,加强了方剂在利水渗湿、调理脾胃方面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症状。
同时,去掉桂枝,减少了方剂的发汗作用,这对于当前患者无汗、头项强痛等症状的改善也是有益的。因为此时患者的表邪已去或已不甚,而水湿内停成为主要矛盾,故需调整治法,以利水渗湿为主。
综上所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应用,体现了中医临床中的“随证治之”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差异,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方
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谢邀。
这个问题列出了一组中药材及其用量,看起来像是某个中药方剂的一部分。让我来为你逐一解析这些药材及其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芍药,这里指的是白芍,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