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7)揭秘中医脉诊奥秘:三菽至骨,五脏之气一目了然(2/3)
气过盛的情况。
“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如果脉象力度极大,如同十二粒豆子压在手指上,那么这往往表示肝气较为亢进,可能存在情绪波动、易怒等问题。
“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而当医者用力按压脉搏,直到触及骨骼时才感觉到脉象时,这通常表示肾气较为深藏,可能意味着肾气不足或肾气内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描述只是一种大致的脉象分类和解释,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医脉诊的全部内容。在实际诊断中,医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中医脉诊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因此,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自行尝试脉诊或根据脉象自行判断病情。如有需要,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
中医诊断中的脉诊,尤其是针对下利(腹泻)症状时,通过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反映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而寸口、关上、尺中则是中医脉诊时常用的三个部位,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不同脏腑。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这句话描述了一个比较危急的病情。下利,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腹泻,是一种消耗人体气血的疾病。当患者出现严重腹泻时,气血大量流失,脉象往往会变得微弱甚至难以触及。在寸口、关上、尺中这三个部位都摸不到明显的脉象,说明患者的气血已经严重亏虚,病情相当严重。
然而,“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这句话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尺中部位主要反映肾的功能状态,当其他部位脉象微弱甚至消失时,如果尺中部位还能偶尔摸到微弱的脉象,并且这种脉象有微弱的跳动(即“脉再举头”),这通常被认为是肾气尚存的表现。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源泉,肾气尚存意味着患者的生命力还没有完全衰竭,还有救治的可能。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恢复患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同时,也会注意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