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4)中医诊断奇技:一眼识破病人真假发热!(2/3)
三言三止:病人在回答问题时,言语断断续续,这可能反映了他在思考如何编造谎言,或者是在试图掩饰自己的真实病情。
4 脉之咽唾者:在中医脉诊时,病人如果故意吞咽唾液,可能是为了影响脉象,使得脉象呈现出一种看似正常或轻微异常的假象,从而掩盖真实的病情。
识别诈病的意义
在古代中医诊疗中,识别诈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可以避免医生浪费时间和资源在不存在或虚假的病情上;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病人因为诈病而错过真正的治疗机会,导致病情恶化。
现代启示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和诊断手段已经高度发达,但中医的这种通过观察病人神态、举止以及脉象等辅助判断病情的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医疗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估病人的病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诈病不仅是对医生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在面对疾病时,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和信任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共同促进健康的恢复。
原文: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在中医理论中,脉诊是判断病情轻重、病邪性质以及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医生通过脉诊发现病人的脉象自和,即脉象平稳、和谐,通常意味着病人的病情并不严重,或者病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如果医生却告诉病人“此病大重”,并需要服用吐下药,甚至需要针灸数十百处才能痊愈,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可能的情况。
1 病情复杂,需综合施治:
尽管脉象自和,但病人的病情可能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病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病理状态。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服用吐下药以排除体内病邪,以及针灸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2 病情潜在,需提前干预:
脉象自和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而病情实际上正在潜伏或发展。医生可能通过其他诊断手段(如望诊、闻诊、问诊等)发现了病情的潜在威胁,因此决定提前进行干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