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3)望闻问切”中的病情预判艺术(3/4)
原文: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在中医诊断学中,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信息,医生可以综合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预后。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中医逻辑。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这里的“卒痛”指的是突然发生的腹痛。腹痛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寒邪内侵、饮食积滞、瘀血内停等。
“病人自坐”,这一描述虽然简短,但也能提供一些线索。在中医看来,患者的体位和姿态往往能反映出其病情的轻重和虚实。自坐的患者,相对于卧床不起的患者来说,可能病情相对较轻。
“师到脉之,浮而大者”,这是医生进行临床诊疗的关键环节。医生通过切脉,发现患者的脉象浮而大。在中医理论中,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或正气抗邪于外;大脉则往往与正气充盛、邪气外散有关。因此,浮而大脉通常被视为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标志。
“知其差也”,这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信息,综合判断得出的结论。医生认为,虽然患者原本患有腹痛,但脉象浮而大,说明正气充盛,邪气正在被驱散,因此病情正在好转,预后良好。
原文: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即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脉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预后等。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何以知之?”这是一个询问诊断依据的问题。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来综合判断病情。其中,脉象作为中医特有的诊断手段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这句话表达的是中医对于里证脉象的一般认识。在中医理论中,里证通常指的是病邪深入脏腑、气血失调等较为严重的病理状态。此时,脉象往往会呈现出沉而细的特点。沉脉表示病邪在里,气血运行不畅;细脉则表示气血虚弱,不足以充盈血脉。
“今脉浮大”,这一脉象特点与上述的里证脉象相悖。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或正气抗邪于外;大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