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中医脉诊奥秘:三部九候,阴阳平衡,洞察健康(5/6)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时要灵活变通、不拘泥于成规。即使脉象与常见病因不完全对应,医生也应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等因素,来推断病因病机的变化。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句话总结了中医脉诊中脉象变化与疾病多样性的关系。寸、关、尺三部脉象的不同,往往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脉象的太过或不及,也都可能提示着疾病的严重性或特殊性。
原文: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这段文字,其实蕴含了中医诊断疾病时的深邃智慧和独特方法。它告诉我们,疾病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总有“奸细”——即病因在作祟。而中医在诊断时,就像侦探一样,需要仔细审查疾病的表里虚实,分辨病邪侵袭的三焦部位,从而精准定位病因,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根源。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因素有关。这些病因就像“奸细”一样,潜藏在人体内部,伺机而动,引发各种疾病。
“审查表里,三焦别焉”,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步骤。表里,指的是疾病的病位深浅和病性寒热虚实;三焦,则是中医对人体部位的划分,包括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通过审查疾病的表里和三焦部位,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邪的侵袭范围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需要细致入微、全面观察。医生不仅要了解病邪侵袭的部位,还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以便准确判断病情。
“料度腑脏,独见若神”,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最高境界。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判断,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邪侵袭的脏腑器官,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从而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能力,就像神仙一样神奇,但实际上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为子条记,传于贤人”,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