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中医脉诊奥秘:三部九候,阴阳平衡,洞察健康(4/6)
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路径进行循环往复的,就像漏刻中的水滴一样,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时间间隔滴落。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形象地表达了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一周的时间周期。这种运行规律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这句话则强调了通过诊察寸口脉来判断人体虚实、阴阳平衡状态的重要性。寸口脉位于手腕部,是中医脉诊的主要部位之一。通过诊察寸口脉的脉象变化,可以判断人体脏腑的虚实、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气血的盈亏状况。这种判断方法不仅准确可靠,而且简便易行,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文: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这段文字,其实是中医脉诊中对不同病因所引起脉象变化的生动描述。它揭示了中医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判断病因的独特智慧。
“风则浮虚”,说的是风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而虚。浮脉主表,反映了风邪易于侵袭人体肌表的特点;虚脉则主气血不足,暗示了风邪致病时,人体正气往往有所损伤。
“寒则牢坚”,则是说寒邪侵袭时,脉象会变得紧实有力,如同被牢固地锁住一般。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凝滞、收引的特性,以及寒邪致病时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沉潜水滀,支饮急弦”,这两句描述了水湿之邪致病时的脉象特征。沉潜水滀,指的是脉象深沉而滞涩,如同水被深潜于下、难以流动一般,这反映了水湿之邪易于阻滞人体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特点;支饮急弦,则是指支饮病(一种中医病证名,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痰涎壅盛等症状)患者的脉象往往弦急有力,这与水湿之邪阻滞气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有关。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脉象变化与人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动脉主痛,指的是脉象跳动明显时,往往伴随着疼痛症状;数脉主热,指的是脉象频率增快时,往往提示人体有热邪侵袭或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患者可出现心烦意乱等症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