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平脉法(4/5)
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脉象的变化,正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当阴阳失衡时,脉象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医理论中的脉象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同时受到阴阳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虚实以及阴阳失衡的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原文: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风则浮虚”,在中医理论中,风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而虚。浮脉指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同水面漂木;虚脉则是指脉象细软无力,按之空豁。风邪致病,往往起病急、变化快,脉象浮虚正是其特点的体现。
“寒则牢坚”,寒邪侵袭人体时,脉象会变得紧而有力,如同被牢固地锁住一般,故称为牢坚脉。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凝滞、收引的特性,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脉象变得紧张有力。
“沉潜水滀”,这里的“沉潜”指的是脉象深沉难触,“水滀”则形象地描述了脉象如同水蓄积一般。这种脉象通常与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有关,如水肿、痰饮等病症,脉象往往沉而有力,反映了水湿内停、气血不畅的病理状态。
“支饮急弦”,支饮是指水饮停聚于胸膈之间的病症,此时脉象往往急而弦。弦脉是指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反映了肝气郁结、气血瘀滞的病理状态。在支饮病症中,弦脉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需要积极治疗。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这句话描述了脉象与疼痛、热烦等症状的对应关系。脉象跳动明显,往往与疼痛有关;脉象频数(即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正常范围),则往往提示体内有热邪,表现为烦躁不安等症状。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句话强调了中医诊断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实际诊断中,有时脉象与病症之间并不完全对应,这时就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病因、病机、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原文: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